首页

> 专题专栏 > 廉政文化

2020丨一部大唐"国家级"法典如何编修而成?

时间:2020-06-15    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    浏览次数:

本期提要

唐玄宗开元年间修成的《大唐六典》是一部重要的国家行政法典。这部法典对国家政策的咨询、决策、执行、监察、考核等方面做了系统的制度规定,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行政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法规,把各级政府机构行政纳入法制之下,在国家行政立法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,体现出当时的制度文明成就。

唐玄宗画像

公元713年,唐玄宗李隆基改年号为“开元”,唐朝历史进入著名的“开元之治”盛世时期。唐玄宗,当了50年太平天子,在他的治理之下,唐朝成为当时四海共瞻的大国,海内外的商人、使者、学者等云集长安,唐诗形容当时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”。

为了加强中央集权、规范各级政府机构行政并提高行政效能,唐玄宗颁布敕令,要求编修一部国家政典。按照玄宗的敕令,从开元十年(722年)开始,时任宰相领衔组织编修工作,经徐坚、韦述等学有所成的学者们长达十六年的努力,于开元二十六年(738年)编成典章体巨著《大唐六典》,又简称《唐六典》或《六典》(以下简称《六典》)。

当时相继主持《六典》编修工作的共有四位宰相:张说、萧嵩、张九龄、李林甫。

张说、张九龄,被后人称为“盛唐二张”,是有名的贤相。萧嵩,是梁武帝萧衍之后,梁明帝萧岿的玄孙。李林甫,则因“口蜜腹剑”而广为人知,是导致唐代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之一。

张说,河南洛阳人,早年参加制科考试,策论为天下第一,是开元前期一代文宗,执掌文坛三十年,曾三度为相。

张说在唐玄宗登基之前就因为不肯曲意阿附太平公主,而被罢免相位。唐玄宗即位之初,跟太平公主一方势力的矛盾日趋激烈。张说知道太平公主有不轨图谋,于是派人进献佩刀给唐玄宗,意思是请他果断行事、先下手为强,尽早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,这让唐玄宗对张说大为赞赏。

张说除了政治上有定力和先见之明,领兵平定边疆叛乱也是颇具胆识。开元八年(720年),因为朔方名将王晙诛杀突厥千余人,引起边地的九姓同罗、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惧,边疆形势一时紧张。这时,张说只带领二十人,代表朝廷到各部族,住在他们帐中,对各部族首脑进行安抚。其他同僚知道后,拦阻张说、劝他不要冒险,但是张说泰然无惧,晓之以理、动之以情,各部族为此深受感动,史载“于是九姓感义,其心乃安”,一场潜在的叛乱就这样轻描淡写般云烟散去。今天读到这段史料,依然令人钦佩不已、向往不已,不由得击节赞叹。

文坛领袖张九龄。张九龄是广东韶关人,少年天才,文坛宗主,7岁能写文章,13岁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大力赞赏“此子必能致远”,20岁中进士,一鸣天下知。要知道,唐代考中进士是非常不容易的事,时人云“三十老明经,五十少进士”,意思是三十岁考上明经已经是年龄大的了,五十岁能中进士还是年少的。我们熟悉的唐诗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即出自张九龄之手。

张说就十分看重张九龄,多次向朝廷推荐,甚至利用自己与唐明皇的私交关系大力举荐张九龄。张说去世之后,唐玄宗任命张九龄为宰相。张九龄不负众望,尽忠职守,选贤任能,成为开元时期的名相。张九龄尽管出身贫寒,但是为人儒雅,极有风度,唐玄宗自己就说:“朕每见九龄,使我精神顿生。”张九龄去世之后,唐玄宗让朝中推荐宰相人选时,总不免要问一句:“风度得如九龄否?”

张九龄是颇有远见的政治家,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琏请朝廷按照典章杀了安禄山,唐玄宗却赦免了他。张九龄知道后上奏唐玄宗:“安禄山狼子野心,脸上带有谋反之相,应该依法诛杀以绝后患。”唐玄宗还是不听,结果就是后来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”的“安史之乱”。

唐玄宗想任命李林甫一同为相,征求张九龄的意见,张九龄没客气,直言道:“宰相系国安危,陛下相林甫,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。”唐玄宗没有采纳张九龄的意见,执意任命李林甫为相。李林甫除了口蜜腹剑之外,还善于揣摩皇帝的意见和心思,甚至是采用各种伎俩从宫中探听皇帝的信息,这样在临朝奏对的时候,李林甫就能完全顺着唐玄宗的心思发表意见,愈发得到器重。要说李林甫此人,出身唐朝宗室,倒也是个政治上的实干家、行政能力出众,只可惜心思没有用对地方,一腔心思全用在了怎样揣摩上意、怎样党同伐异、怎样斥逐贤能。《新唐书》记载,李林甫家里有一个厅堂,名月堂,他每次要陷害或排挤哪位大臣,都在月堂中苦思害人之法。如果从月堂中高兴地走出来,那被他琢磨的人往往家破人亡,“其家碎矣”。后人称之为“月堂思计”。李林甫死后,则落得个削官改葬、抄没家产、家破人亡的下场。

《六典》就是在张说、萧嵩、张九龄、李林甫等前后主持下历时十六年,经集贤院多位学士编撰而成,实为煌煌巨典。《六典》,共有30卷,体例完备,内容详实。由于由唐玄宗颁布敕令编修,故题名唐玄宗御撰。

那么该书为什么叫《六典》呢?其实,六典之名出自周礼,当时唐玄宗在白麻纸上写了六条:理典、教典、礼典、政典、刑典、事典,有仿周礼以致太平的用意,所以书的名字就叫《大唐六典》。

《大唐六典》书影

该书名为《大唐六典》,意谓大唐王朝六个方面的制度法典,详细记载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建置以及官吏设置等,其中最主要的是各级行政机构建置和官吏编制、职责职守等方面的制度。它的编成使“一代典章,厘然具备”,目的在于“掌建邦之六典,以佐王治邦国”,即具有明确的通过立法来规范政府机构行政并促成国家大治的目的,因而是一部重要的行政法典,其行政立法的制度成就达到很高水平,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。

其一,立法规定了国家政策的决策制度。中央设置中书省和门下省,两省的共同职责是“佐天子而执大政”,和皇帝共同负责国家政策的酝酿和决策。其中,中书省负责诏书、敕令等文告的起草工作。门下省对中书省起草的文告进行审议审核,有驳正和修改权力。

其二,立法规定了尚书省六部—州县—乡里的行政制度。《六典》卷一明确规定中央尚书省“掌总领百官”,为国家最高行政中枢,三省六部制之下,设置地方行政机构州制和县制,由尚书省直接统辖,形成上下通贯的工作运行机制。

其三,立法规定了国家政策的决策咨询与谏议制度。《六典》卷一首列“三师”和“三公”。三师指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为“训导之官”;三公指太尉、司徒、司空,为“论道之官”。三师和三公地位特别崇重,职任皇帝的最高顾问。同时,《六典》卷八和卷九还规定在门下省、中书省分别设置谏官。

其四,立法规定了御史台、尚书省左右丞的行政监察制度。《六典》卷十三规定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是御史台,直接对皇帝负责。御史台下设台院、殿院和察院,合称“三院”,共同对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的官吏进行监督监察。同时,又规定尚书省的左丞和右丞负责监察御史台官吏。

其五,立法规定了官吏的考课考核制度和致仕退休制度。《六典》卷六规定尚书省吏部下辖之考功司,是负责官吏政绩考核的具体机构。《六典》卷二规定年龄超过70岁的官吏一般应退休。

其六,立法规定了尚书省刑部之比部司的审计制度。《六典》卷六规定尚书省刑部下辖之比部司,是最高的国家财政审计机构,对各机构的一切收入、支出账目等依法审计。

通过上述明确立法,可见《六典》对唐王朝国家政策做了系统的制度规定,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机构官吏行政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法规,把各级政府机构行政纳入法制之下。这表明在依法行政和国家立法方面,《六典》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,体现出较高的制度文明成就,是唐朝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成果。

(本栏目总撰稿为卜宪群,本期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玉峰)

大事记

公元713年

姚崇任宰相兼兵部尚书。唐玄宗初即位,励精图治,每事问姚崇,皆应答如流,所献十事皆纳之。

公元714年

置幽州节度经略镇守大使,领幽、易、平、檀、妫、燕六州。

公元717年

陇右节度使郭知远大破吐蕃于九曲。

公元718年

宋璟请禁遗爱碑。宋璟入相,广州吏民为宋璟立遗爱碑。宋璟请禁之,以革谄谀之风,于是他州皆不敢立。

公元721年

张说破党项。叛胡结党项攻银城、连谷,张说率步骑万人大破之。党项反戈击胡,胡众溃走。张说安集党项,奏置麟州以镇抚之。

公元723年

置丽正书院,聚文学之士徐坚、贺知章等,或修书,或侍讲,以张说为修书使以总之。

 

 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